本网讯(记者 文浠浠)走进张家界龙阳村,就像一头跌进了大山里,“说他是岭不是岭,上去一山又一山”,就是龙阳村的写照。龙阳村地势狭长,仅有一条约两米宽的通村公路与外界连接,肩抗、背驮,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必须选择。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不便的交通,一直制约着龙阳村的发展。但今年,这种情况正悄然发生改变。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:“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,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要清醒认识把握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任务的艰巨性,清醒认识把握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,不放松、不停顿、不懈怠,提高脱贫质量,聚焦深贫地区,扎扎实实把脱贫攻坚战推向前进。”
2018年1月,我校正式派驻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龙阳村,在扶贫队的帮助下,村民们多年的老木房子正在进行“穿衣戴帽”、蜿蜒平整的水泥路正加紧施工……处处显现出新的生机。
龙阳村是我校的第三个扶贫点。从2012年的石门县麻纳峪村到2015年的石门县双台村,再到2018年新的驻村扶贫点——张家界龙阳村,我校在精准扶贫上凝心聚力,真情帮扶,打赢多场脱贫攻坚仗。
龙阳村,四套“组合拳” 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硬仗
上个世界80年代的龙阳村,村民偏居一隅,靠山吃山,依靠贩卖树木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。但随着政府对于绿水青山的不断重视,靠卖树获取收入的路行不通了,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,村里剩下的都是些留守老人,依靠仅有的土地种植水稻、玉米等农作物,打点零工维持生计。行路难、住房难、就医难等等问题都摆在龙阳村民面前……2018年,全村478户1571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4户533人,贫困户达30%,贫困人口达33.9%。成为了张家界市两个重点扶贫村之一。
2018年5月9日,学校党委书记谷正气,党委副书记、校长龙献忠,党委副书记龚卫明一行人沿着崎岖山路,乘车颠簸近4个小时深入龙阳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。沿着崎岖、悠长、陡峭的山路,党委书记谷正气一行人查看了龙阳村的公路硬化项目、滚水坝修建等情况。实地查看后,校领导和伍宗富、刘光明、唐生斌三位帮扶干部商讨制定了全村脱贫详细规划,力争用四套“组合拳”,打赢龙阳村的脱贫硬仗:一是党建引领,团结村支两委干部,把群众服务工作做好;二是引入项目,做好项目的规划、设计与实施;三是发展产业,以金钱柳和茶叶种植为基础并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,进一步加大对村民养殖生猪和土鸡的鼓励政策;四是重视教育,关爱老人和留守儿童。
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:“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,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。”龙阳村是我校脱贫攻坚的第三战,在麻纳峪村和双台村的成功基础上,这一场脱贫攻坚战必然打的漂漂亮亮。
麻纳峪村,扶贫先扶志,脱贫攻坚初战告捷
麻纳峪村地处常德市石门县的偏远山区,自然条件恶劣,2012年前人均年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口达67%,是当年湖南省常德市的重点扶贫村,我校作为该村扶贫的后盾单位之一,在常德市的统一规划下,从2012年起开展了为期3年的帮扶工作,打赢了我校第一场脱贫攻坚战。
对于麻纳峪村的扶贫,要从一个个装好扶贫现金的信封开始。以前只要听闻我校干部下村帮扶的消息,当地村民就会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,因为他们知道,我校工作人员会发给当地贫困村民每户一个装好扶贫现金的信封,这些现金足以解决村民们当下农业生产、日常生活中的燃眉之急。
然而,光靠送资金并不能改变麻纳峪村的贫穷面貌,校领导们多次深入麻纳峪村,了解当地贫困的深层原因,提出了“扶贫先扶志”的新思路。在多方努力之下,“湖南文理学院社会实践基地”在麻纳峪村成立起来,“支农支教”、“彩虹关爱”、“家电维修”、“走读乡村”、“文化下乡”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在麻纳峪村风风火火的展开。
2013年,学校利用暑期组织了22名大学生和3名教授奔赴麻纳峪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和公益扶贫活动,在近1个月的暑期实践中,学生和老师吃在村里,住在村里,对该村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。生命科学院王京仁等3位教授对生猪饲养与防疫、水产培育、烟草种植等进行现场培训和指导,撰写了《麻纳峪村农业发展状况调查和对策研究报告》,为该村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规划;支教组对该村40余名留守儿童进行帮扶支教;文艺组自办自导文艺晚会,并且每晚带领村民学跳健美操和广场舞,丰富村民精神生活;维修组一方面宣传家电使用和节能节电的方法,一方面为村民修理的家用电器达200余件,直接便利了村民的生活。
一系列扶贫帮教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村民普遍的认可,也引起了当地乡、县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,麻纳峪村的扶贫攻坚战开局良好。
双台村,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结合,贫困山村脱“帽子”
继麻纳峪村的扶贫之后,从2015年开始,我校根据湖南省政府部门、省教育工作机构部署安排,派驻工作队开始了常德市石门县双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。今天,当我们再次走进双台村,印入眼帘的是蜿蜒平整的水泥路,整洁有序的新农村院落,“3年时间,咱双台村就脱掉带了几十年的‘贫困村’帽子!这真要感谢湖南文理学院!”说这番话的是石门县双台村村民陈纪浩,他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,亲眼见证了贫困村的美丽巨变。
三年前的双台村因为偏远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生活环境,被列为常德市的重点贫困村。这里住房差、交通差,而且村里残疾多、智力不足人群多,适婚青年找不到对象的情况比比皆是。工作队进驻双台村3年,整合进村项目资金2491万元,让608户喝上了自来水,建设了年发电量62千瓦的光伏发电站,幼儿园、中小学、养老院、医院公租房建立起来,为脱贫打下硬件基础。
扶贫既要“输血”,还要“造血”,这样才能把当地贫困群众的心焐热、脑更新、劲鼓起,才能让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同步共振,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。
贫困户黄维春告诉记者:“湖南文理学院扶贫以来,咱们村危房改造81户,易地搬迁6户,我也有幸通过异地搬迁政策搬进了新家。住房问题解决后,在政府的帮扶下,我还金融贷款5万元加入了山水湾香猪养殖合作社,养殖了200多只鸡,不仅脱了贫,现在致富都没问题。”在双台村,这样通过“输血”加“造血”脱贫致富的案例比比皆是,村民们住上了新家,衣服干净了,腰板挺直了,自信取代了愁容……虽然还是身处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,然而,他们的思想,已经走出了大山,走出了贫穷。他们的面前,是一条通往小康的幸福大道。
从2012年到2018年,7年时间,我校辗转两市三地,帮助石门县麻纳峪村、双台村成功脱贫,张家界龙阳村的脱贫攻坚战也正式打响。学校党委高度重视,组织部门精心策划,驻村干部狠抓落实,师生员工全员参与,在人、财、物、智等方面全面对接社区发展,把脱贫与农村公共服务、“三农”发展等系列工作紧密结合,2015-2017年驻村帮扶工作考核优秀,奏响了精准扶贫最强音。(责编 邵启湖 审核 杨云)